整整 8 年,无人驾驶“先驱”谷歌的研发之路坎坎坷坷,竞争对手的快速崛起正让这家科技巨头感到焦虑。
2 月 6 日,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负责人 Chris Urmson 三年前写给公司两位创始人 Larry Page、Sergey Brin 的一份邮件曝光,其中提到了他对谷歌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忧虑。Urmson 在邮件中警告谷歌无人驾驶技术可能会失去优势,称“在过去 6 个月里的时间里,我们不再为了胜利而战,相反,我们正在为弥补不足而努力。”他直言,最担心的对手是 Uber。
两年后,谷歌与 Uber 果然因无人驾驶技术对簿公堂,谷歌指责 Uber 窃取商业机密,目前官司仍在激烈进行中。
这场官司还曝光了谷歌多年来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根据 Waymo(从谷歌独立出来的无人驾驶研发部门)财务分析师去年 9 月公布的证词,自 2009 年自动驾驶项目开始到 2015 年底,谷歌在开发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上花费了高达 11 亿美元。
谷歌的技术优势与数据短板
作为最早入局无人驾驶领域的科技巨头,谷歌 8 年磨一剑,如今的技术水平已显著领先于大批对手。上月,咨询公司 Navigant 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中,谷歌与通用在技术、市场化策略、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排名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科技巨头,谷歌布局无人驾驶的优势无疑是技术。Waymo 今年初在加州公布的测试报告显示,其无人驾驶汽车行驶 1000 英里需要人类干预的次数降至 0.18 次。这一成绩足以“秒杀”竞争对手,相比之下,2017 年 3 月 Uber 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无人驾驶车辆每行驶 1.3 公里就需要进行人工干预。
截至目前,Waymo 在美国 25 个城市中累计测试行驶里程已经超过了 400 万英里,无人驾驶车队使用的雷达、激光雷达和视觉系统都实现了由公司自主设计。
2017 年 11 月,Waymo 宣布可以实现完全无人驾驶状态下的乘客运输,旗下的 Pacifica 测试车开始在美国凤凰城地区向公众提供交通出行服务,这也显示出了谷歌无人驾驶技术实力。
不过,谷歌在无人驾驶技术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相比汽车生产商以及共享出行企业,谷歌的劣势在于商业化途径不明朗、用户实测数据收集困难。摩根士丹利 2016 年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Uber 在 24 分钟内收集到的数据相当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自诞生以来记录下的所有数据。尽管所有这些数据都不是来自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但试验的规模足以加速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地图绘制。
对此,滴滴出行创始人、CEO 程维在去年 12 月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也曾指出:
十年之内,无人车卖给普通消费者是很难的,因为无人驾驶要在特定道路和环境才可能实现。而滴滴在派一个车去接乘客之前,已经知道了起点和终点,以及这些路线是否适合无人车。如果适合,派一辆无人车,如果不适合,派一辆 human driver 的车,这种混合模式会持续很久;二是数据,滴滴有 2100 万辆车,而百度、Tesla 都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车队去帮它 collecting data,这也是为什么谷歌要投资 lyft。
谷歌的新劲敌——滴滴在无人驾驶赛道中,谷歌的竞争对手除了通用、特斯拉、百度、Uber、苹果等公司,正在面临新的劲敌——中国的共享出行巨头滴滴。
如今,滴滴已经将谷歌设为未来的“终极对手”,程维在上述财经采访中表示:
如果你看未来,你会发现现在的竞争只是一个序章。滴滴和快的合并是亚洲区小组赛,滴滴和优步合并是亚洲区十强赛,决出亚洲区的冠军参加世界杯。接下来,将迎来和 Uber 在全球的战役,但这仍不是终点,网约车赛区的冠军,还将与车场的冠军、无人驾驶的冠军横向竞争或者合作,包括丰田、大众、谷歌,最终构建未来的交通和汽车体系。
程维还指出,在无人驾驶领域,目前谷歌是第一阵营,第二阵营在混战。滴滴已经做好了拼入第一阵营的准备:
我们对市场的判断是——无人驾驶只有一二名,没有第三名,就像安卓和 IOS。目前谷歌是第一名,希望滴滴能成为最终活下来的另一名。我们有机会在第二阵营里获胜,这件事情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比本土化竞争高 10 倍。如果滴滴不成功,我们融的这 100 亿美元就会投入到多元化战役里去,这在我看来是悲壮的。
从公司体量来看,虽然滴滴目前还不足以和谷歌相提并论,但滴滴近年来的成长势头尤为凶猛。自 2012 年成立至今,滴滴先后完成了 16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 200 亿美元。仅 2017 年,滴滴就累计获得了 105 亿美元融资。
疯狂吸金后,滴滴估值迅速上升,在去年 12 月滴滴完成新一轮融资后,市场研究公司 CBInsights 称,投资者对滴滴出行的估值约为 560 亿美元,已超过 Uber(估值 480 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在 2017 年两轮巨额融资后,滴滴都表示,会将资金主要用于自动驾驶、AI 智慧交通技术研发,以及推进国际化业务方面。
无论是程维的竞争“目标设定”,还是滴滴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的大举投入,都足以让谷歌更加焦虑。
老对手百度依然是 AI 时代的劲敌
在中文搜索业务惜败百度之后,谷歌与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争夺战仍然激烈。
近年来百度“All in AI”,对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投入重金。去年 11 月,百度创始人、CEO 李彦宏宣布将在 2018 年量产无人驾驶汽车,与大多数汽车厂商相比,百度的量产时间承诺明显“快人一步”。
与谷歌不同,百度开放了阿波罗(Apollo)自动驾驶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有 6000 多个开发者在使用。
业界认为,到 2025 年时,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1000 亿美元,百度在中国市场可能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因为该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算法、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谷歌的进击
在无人驾驶领域激烈的竞争中,谷歌似乎也看到了自身的劣势,开始努力“补短板”。
谷歌是 Uber 的早期投资方,与 Uber 反目后,谷歌在 2017 年末领投了 Uber 美国的竞争对手 Lyft 15 亿美元融资。Lyft 是美国第二大共享出行公司,销售估算公司 TXN Solutions 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Lyft 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上升到了近 25%。谷歌已和 Lyft 就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达成合作,Lyft 的出行业务有望为谷歌无人车提供大量的实测数据。
与此同时,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打车业务。本月,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 CFO——Ruth Porat 在财报发布会上首次公开提到,Waymo 将推出自己的打车软件,用户可以通过 Waymo App 打到无人驾驶出租车。Waymo 官方还向《连线》透露,将在 2018 年再次生产数千辆自动驾驶汽车,投入到出租车运营中去。
业内人士预计,按照现阶段谷歌自动驾驶车队的规模,2018 年新增实际道路的测试里程将会在 1 千万到 1 亿英里之间(每车平均1-3 万英里)。
分析认为,谷歌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将对无人驾驶产业带来洗牌,让出行行业进入“生死行军”。当谷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数量足够大的时候,司机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其次, “机器人司机”不知疲倦,且车辆几乎不出事故,运营的安全性将会秒杀人类司机,更关键的是,“机器人司机”的供应量没有上限。
前 Uber 的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任之时就曾说过,自动驾驶技术将决定 Uber 的生死。
对于滴滴而言,唯一幸运的是,谷歌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个时间也不会太久。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谷歌正在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向滴滴、百度的“大本营”靠近。继去年 12 月份谷歌宣布在北京设立首个谷歌 AI 中国中心后,今年 1 月谷歌又在深圳设立了新办事处。
据第一财经消息,在 2 月 6 日举行的“BrandZ 中国出海品牌 50 强发布会“上,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t Beaumont)介绍了谷歌在中国的战略。他表示,AI 的发展需要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大量数据,快速的预测、判断能力以及卓越的实验室,而中国具备这一切。选择在中国建立谷歌 AI 中国中心是势在必行的、非常自然的决定。谈到深圳办公室,石博盟称,深圳主要是一个后台服务的办公室,深圳有很多高科技企业,谷歌与一些企业也有很多硬件联合开发的项目,在深圳成立办事处,可以更靠近这些企业。
来自: 全天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