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国产替代的呼声不绝于耳,政策利好不断,资金投入踊跃,芯片概念股也成为近期热点。上周,芯片板块指数(880952)上涨接近7%。虽然昨日市场再度下跌,但中长线来看,芯片板块仍有望成为表现较好的行业之一。
笔者认为,半导体行业高景气态势还将持续,尤其对于次高端、低阶产品,或将复合受益于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景气度持续回升、部分国际同行低端产能退出/扩产放缓,以及产品持续价格上涨的综合利好,其国产替代产品的业绩弹性可能更加值得期待。
从行业高景气度的角度来看,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预计,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将增加至约20%。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即已达到2601亿美元,远远高于同期中国对原油进口总额(约1500亿美元)。中国在半导体芯片进口上的花费已经接近原油的两倍,可见半导体行业的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以来前6个月,制造业PMI均值为51.3%,持续在景气区间运行。与此同时,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业在内的四个细分行业PMI指数均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保持较快增长。据工信部数据,2018年1-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3.9%,高于工业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这也印证了半导体行业整体景气度相对比较乐观的基本现实。
其次,从行业内次高端、低阶产品去产能涨价的角度来看,受到日系厂商此前大举转移产能至高端产品,大举砍掉低阶、次高端产品产能的影响,2018年以来,国巨、华新科等6家被动元器件厂商相继发布涨价通知,英飞凌(Infineon)的红外元件部分和通用半导体交货延期,MLCC(陶瓷电容器)、Mosfet(金属半导体晶体管)等次高端、低阶被动元器件缺货持续。目前,日本厂商退出的产能缺口主要由台系厂商承接,但仍无法弥补巨大的产能缺口。华新科、三星均计划7月初再次对MLCC进行调价,全球最大MLCC生产商日本村田中国区总裁最近对媒体表示,MLCC的缺货情况预计到2018年底才能有所缓解。
第三,从国产替代弹性效能的角度来看,半导体芯片行业中四个细分方向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光电子技术、分立器、传感器中,尤以集成电路技术门槛最高,其对于“制程”的要求通常以纳米级(如14纳米、16纳米、28纳米)为单位,国产水平相较联电、英特尔等先进制程的厂商普遍落后一个世代以上,与一线台积电等企业7纳米制程技术则差距更大,国产替代规模、范围和时间周期均难以一蹴而就,将会是逐渐演变的过程。而行业内次高端、低阶半导体功率器的技术门槛则远远低于芯片,通常微米级别就足以满足商用,比如二极管、晶体管和Mosfet,其技术替代的门槛较低,可以迅速实现国产替代,并且其应用范围足够广。比如晶元光伏发电、汽车电子、充电桩、LED消费电子等正在超高速增长的行业均对其有不可或缺的需求。
综合来看,次高端国内功率器公司将能高弹性分享行业红利,投资者可以关注相关的行业个股。
作者:龚璨
来源: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