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A_IX 于 2021-3-1 15:13 编辑

EMI为电磁干扰,EMI是EMC其中的一部分, EMI包括传导、辐射、电流谐波、电压闪烁等等。电磁干扰是由干扰源、藕合通道和接收器三部分构成的,通常称作干扰的三要素,因此要减少干扰就得从这任意三方面着手都可以,加磁环属于在耦合通道着手,因为市电的电压干扰无法避免,每一个富有经验的工程师测试EMC结果出来时候都会分析一下是哪里导致不过,一般看来测试功率辐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规律:
频率范围改善措施
f≤1MHZ一般以差模干扰为主,增大X电容就可解决,X电容一般是0.1uF,0.22uF,0.33uF,0.47uF,但是在增大X电容时候同时也要考虑插头电压残留标准,一般要在1S内电压≤34V
1MHZ≤f≤5MHZ一般差模共模同时存在,可根据输入端并一系列X电容来滤除差摸干扰同时分析出是哪种干扰超标从而能找到方法
f≥5M一般以共摸干扰为主,采用抑制共摸的方法,对于25--30MHZ不过可以采用加大对地Y电容,对于外壳接地的,在地线上用一个磁环绕2圈
30≤f≤50MHZ一般MOS管高速开通关断引起,可以增大MOS驱动电阻,RCD缓冲电路不采用快恢复二极管
100MHZ≤f≤200MHZ一般是输出整流管反向恢复电流引起,可以在整流管上串联磁珠即可
可以看出,其实电源的EMC一般都是PCB布局以及选取元器件有关,特别是PCB 的布局对它的影响特别大,要真正解决EMC问题,第一应该考虑从本身着手,即耦合路径和接收器位置,而不是增加磁环,如果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笔记本电脑电源线那里是不是有一个疙瘩的东西,像下图所示那样,其实那就是磁环,属称“铁氧体磁环”,那是过滤掉过滤来自电网的高频信号,用处很大,因为笔记本本来就那点体积,再放一个磁环进去是不是显得很笨重,这时候就考虑在电源线上放磁环了,但是磁环也不是随便加就可以了,必须要根据EMC抑制频率点来选择,同时还要知道磁环的阻抗曲线,两者相匹配,还有就是磁环的绕线圈数对EMC测试结果也不一样。
5b44000131196a83b450?from=pc.jpg
加磁环的电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