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分析的定义与目标


失效分析是对失效电子元器件进行诊断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确定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失效模式指的是我们观察到的失效现象和形式,例如开路、短路、参数漂移、功能失效等;而失效机理则是指导致失效的物理或化学过程,如疲劳、腐蚀、过应力等。通过失效分析,我们能够提出有效的纠正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出现,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失效分析的程序


1. 收集现场数据


这是失效分析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只有全面、准确地收集现场数据,才能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金鉴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测试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电测并确定失效模式


电测失效主要分为连接性失效、电参数失效和功能失效。


电参数失效则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测量,主要表现为参数值超出规定范围或参数不稳定。


功能失效的确认则需要对元器件输入已知的激励信号,测量输出结果,若输出状态与预计状态不符,则判定为失效。


这三种失效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种失效可能引发其他种类的失效,功能失效和电参数失效的根源往往可以归结于连接性失效。在缺乏复杂功能测试设备和测试程序的情况下,简单的连接性测试和参数测试方法结合物理失效分析技术的应用,仍然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失效分析结果。


3. 非破坏检查


X-Ray检测是一种常见的非破坏检查方法。它可以在不破坏芯片的前提下,利用X射线从多方向及角度透视元器件,检测封装情况,如气泡、邦定线异常、晶粒尺寸、支架方向等。这种方法适用于检查邦定有无异常、封装有无缺陷、确认晶粒尺寸及layout。

失效分析的价值与意义



失效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前的故障问题,更能够通过深入探究失效的原因,为产品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方向。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元器件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从而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减少故障的发生,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