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0年8月31日,工信部官网发布《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简称“文件”)。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
其中要求,没有经过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短信。
这一下,恐怕就会让400多亿的短信市场,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短信之人联网
在中国,从1998年开始,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开始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
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
2001年,达到189亿条
2004年,飞涨到900亿条
2011年,腾讯广州研发中心推出“微信”手机应用,微信也被人们看成是短信的“终结者”。
不过,直到现在,短信即便没有2012年那般风光,但仍然活得挺不错。
在2013年之后,连续经历了三四年的下降期。
但在2017年之后,重新开始增长,并且超过2012、2013年的辉煌时期。
据统计,2017年全国短信发送量就有7000亿条。
相当于全中国平均每人一年要收到500条短信,也就是每天至少收到1条。
而且,这几年,短信反而是越发越多。
2019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比上年增长37.5%,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
为什么增长?为什么被叫停?大家不言而喻。
对于一项28年前的技术,短信业务深深的影响着人联网业务的发展,对于物联网也贡献着它的价值,在物联网实现物超人的今天,短信业务对物联网还会有哪些机遇?
短信之物联网
在5G大放异彩的今天,短信业务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很少被人提及,这是因为短信的一些缺陷不满足物联网的场景应用。
1、成功率
短信的机制是存储转发 ,即发送方在发送消息时,不确认接收方的状态 。所谓“发送 成功 ” ,指的是短信已成功提交到短信中心,至于对方是否开机 、信号是否覆盖、何时收到就无从得知 ,所以短信业务从端到端来讲是无连接的。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终端状态、无线环境、系统低概率错误等原因不能确保百分百的成功率 。
2、延时问题
曾有某物流公司使用 “GPS+短信 ” 的方式进行车辆调度,有辆车发来信息表明它在南京鼓楼广场,车辆监控中心马上联系他办事,司机却说已经在几公里外。这 就是短信延迟造成的 。
3、流量资费
在物联网发展初期,运营商对物联网投入巨大,KPI之下,不断刷新着物联网卡资费的下限,通过长连接的方式,既可以保障连接,又可以解决延时问题,也不用担心高额的费用。
有人会问,在短信业务的种种缺陷下,还有物联网设备在用短信功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1、老的行业默认的规范
在GPRS时代,因为通信不稳定问题或者设备管理平台崩溃(此时客户的要求是设备管理平台和短信管理平台不在一个平台上),所以预留的短信控制设备的功能,但是行业内默认的规范一直没有更新,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矿山设备 等行业,需要在通讯不稳定或者平台不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在紧急情况内控制设备。
2、服务器奔溃
现阶段,有些上述客户已经意识到通讯不稳定问题可以用其他方案解决,但是还是要防止设备管理平台崩溃,因此需要预留短信功能控制设备(此时客户的要求是设备管理平台和短信管理平台不在一个平台上)
又有人会问,除了上述这些,长远来看,短信业务在物联网还有机会吗?物联网具有场景碎片化的特点,基于短信业务的特性,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哪些物联网场景下,短信还是值得信赖的。
一、短信发送机制
唤醒设备:当设备休眠时,服务器无法主动连接设备,需要设备唤醒后,主动发起连接,分配IP地址及一定网络资源后才能信息互通,而短信解决方案是管理平台和终端双休都可以发起连接(只需要号码就可以,不需要IP地址)
二、网络拥堵
随着物联网设备越来越多,热点区域的基站承载能力也有上线,网络拥堵等原因会造成设备异常离线,短信的网络与数据的不同,所以当数据发送受阻,短信即使延期也会送达。
三、功耗
短信的发射功率更低,发送机制也省电
四、成本
短信业务占用的无线资源、IP地址资源都小,在资费普遍上调的情况下,物联网短信业务会有更低成本
总结:短信的核心优势是各种情况下的送达能力,作为数据流量的辅助,适合平时出于休眠、唤醒时需要及时上报信息的场景,例如安防报警器、消防报警器、地质灾害防控、防汛抗旱监测、桥梁及隧道安全监测等物联网场景。
物联网短信能力基于物联网卡,需要短信功能可以在办理物联网卡的时候添加即可,但不同于人联网短信业务是从端到端,物联网短信业务是端到平台,如果需要短信功能,还需要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