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属于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它由双极型三极管、绝缘栅型场效应管两个部分构成,具有高输入阻抗和低导通压降等优点。电力晶体管的饱和压较低,载流密大,但工作电流较大;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工作功率小,通断速度快,但导通压降大,载流密度小。IGBT导通后的功耗很小,可以看作导线,断开时的电阻很大,可以看作开路,具有高压、大电流、高速三大特点,工作功率小饱和压降低,适用于直流电压为600 V及以上的变流系统。由于电动汽车对功率器件的耐压性、耐高温性、散热性、稳定性等性能具有很高的要求,IGBT相对MOSFET晶体管具有更优的综合性能,因此,IGBT成为目前电动汽车逆变器上的主流功率器件,并且发展潜力巨大。
IGBT的结构
IGBT有栅极G、集电极c和发射极E,属于三端器件。IGBT具有两层P+注入区,这两个区域构成了一个面积较大的PN结J1。当IGBT接入电路工作时,部分载流子从注入区P+发射到基区N,达到调至漂移区电导率的作用,因此,IGBT具有较强的通流能力。缓冲区介于P+注入区与N-漂移区之间的N+层。缓冲区有无IGBT表现出不同特性。有N+缓冲区的IGBT称为非对称型IGBT(也称穿通型IGBT),具有正向压降较小、犬断时间短、关断时尾部电流小等优点,但其反向阻断能力相对较弱。无N-缓冲区的IGBT称为对称型IGBT(也称非穿通型IGBT)具有较强的正反向阻断能力,它的其它特性与穿通型IGBT相比较差。
IGBT驱动电路
IGBT驱动电路是由GTR与MOSFET组成的达林顿结构,此结构导通与断开是通过控制栅极正负电压来实现的。当栅极电压为正时,GTR与MOSFET组成的达林顿管处于导通状态;当栅极电压为负时,GTR与MOSFET组成的达林顿管处于断开状态即不工作状态。IGBT驱动电路等效电路简图如图2所示。该电路可以放大单片机脉冲输出的功率来间接驱动IGBT功率器件工作。
IGBT与双极型电力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相似。当控制电压UGE增加,特性曲线向上移动,改变UGE的电平可以控制IGBT的状态(截至状态、饱和状态),因此常用在电源的开关中。
IGBT的工作原理
IGBT可以看成一个PNP型晶体管(通过MOSFET驱动),与普通的PNP型晶体管相比,它的基区更厚,等效电路如图1(b)所示,图中的RN为PNP晶体管基区内的调制电阻,MOSFET为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这种结构的IGBT称为N沟道IIGBT,其符号为N-IGBT。类似的还有P沟道IGBT,即P-IGBT。
IGBT的电气图形符号如图1(c)所示,IGBT是—种场控器件,它的开通和关断由栅极和发射极间电压UCE决定,若开启电压UCE(th)值小于栅射电压UCE并且栅极电压为正值,PNP型晶体管接收MOSFET内部沟道中的电流,IGBT导通。这时,从P+区进入N-区的载流子对N-区实施电导调制,电阻RN(N-区)会逐渐降低,IGBT获得一个较小的通态压降。若栅射极间电压UCE等于零或者为反向电压时,MOSFET内不会形成沟道,没有载流子从P+区进入N-区对N-区实施电导调制,晶体管内没有基极电流,IGBT不工作即关断。IGBT的驱动原理如下所示。
当UCE为负时:J3结处于反偏状态,器件呈反向阻断状态。
当UCE为正时:UC< UTH,沟道不能形成,器件呈正向阻断状态;UG>UTH,绝缘门极下形成N沟道,由于载流子的相互作用,在N-区产生电导调制,使器件正向导通。
1. 导通
IGBT硅片的结构与功率MOSFET的区别在于,IGBT比功率MOSFET多了P+基片和一个N+缓冲层(IGBT没有NPT-非穿通结构),在管体的P_区和N+区之间应用基片建立了一个J1结。若正栅偏压使栅极下面反演P基区时,IGBT内部形成N沟道,此时沟道内形成电子流并形成一股电流。当形成的电子流的电压在0.7 V范围内,P_区和N+区建立的J1处于正向偏压,N-区内进入部分空穴,这些空穴会改变N-区与N+区之间的电阻率,这种调节方式降低了IGBT导通的能耗,同时驱动了第二个电荷流。两种不同的电流拓扑,即一个MOSFET电子流和一个空穴电流(双极),临时出现在半导体内。
2. 导通压降
应用电导调制效应可以降低电阻RN的值,减少通态压。所谓通态压降,是指IGBT进入导通状态的管压降UDS,这个电压随UCS上升而下降。
3. 关断
栅极在得到一个负偏压或栅极电压低于门限值时,将不会形成沟道,N-区内不会有空穴进入。所有情况下,在开关阶段若MOSFET的电流下降速度过快均会引起集电极电流的降低,此时阂为换向开始后,少数的载流子任然存留在N区内。关断时电荷的密度会直接影响降低残余电流值。电荷的密度与杂质掺入的数量和拓扑、层次的厚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因此,降低残余电流值(尾流)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集电极电流受N区内残留的部分载流子的衰减影响,出现特征尾流波形。集电极特征尾流会导致功耗变大、导通错乱等问题。这种问题在续流二极管的设备上会更加凸显。
因为残余电流与少数的载流子的重组具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残余电流的电流值应与芯片的Tc、IC、UCE、空穴移动性有重要的关系。
4. 反向阻断
若集电极得到反向电压,P_区和N+区J结会受到反向偏压影响,同时因层面厚度降低太大,阻断能力将会丧失,耗尽层则会向N-区扩展,此外,若区域尺寸增加超过一定的值,压降也会连续地变大。
5. 正向阻断
若集电极端子获得正电压且把栅极和发射极进行短接,P_区和N+区之间的J结受反向电压控制。
6. 闩锁
PNPN晶闸管寄生在ICBT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晶闸管导通现象被称为IGBT闩锁。在一定条件下,PNPN晶闸管会导通,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电流量变大,控制等效MOSFET的能力会下降,常常会引起器件的击穿问题。
IGBT与电动汽车IGBT芯片发展历程
回顾功率器件过去几十年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双极型器件通态电阻很小,电流控制,控制电路复杂且功耗大。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学术界提出了简化驱动电路,降低制造成本和开关能耗、通态压降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IGBT在MOS与BJT集成技术研究的背景下被制造出来。
IGBT的出现并不是为了电动汽车服务,但是,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电动汽车得到了发展,IGBT逐渐开始应用在汽车、交通等领域,并随着电动汽车与IGBT的共同发展,IGBT芯片成为电动汽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动汽车IGBT芯片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
第一代:IGBT的雏形,需要依靠提高N-drift来提高耐压,关断功耗和导通电阻都比较高,由于以上因素,第一代IGBT止步于实验室未得到普及使用。
第二代:PT-IGBT,耗尽层未能穿透N+缓冲层,基区电场加强呈梯形分布,通过降低芯片厚度来降低功耗。西门子公司是当时生产IGBT器件的代表性公司。20世纪末,西门子公司生产的BSM150GB120DN1(DN1表示第一代产品),在600V电压上具有良好的表现,但当电压升至1200 V时,外延厚度变大,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可靠性降低(掺杂浓度及厚度的均匀性差)。
第三代:NPT-IGBT,离子注入技术取代外延技术生成P+集电极(透明集电极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结深同时保证尽可能低的发射效率。关断损耗是通过加快载流子抽取速度来实现的。基本不影响基区原有的载流子寿命,同时对稳态功耗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的IGBT已经具备正温度系数的特点,在稳态损耗和关断损耗间表现不俗。此时,IGBT代表性公司依然是西门子,其突破性地采用区熔法代替外延的批量产品。
第四代:Trench-IGBT,第四代较以往具有较大的改进,这次运用Trench结构,沟道从以前的表面移动到了垂直面上,增强了基区的PIN效应,增大了栅极附近载流子的浓度,电导调制效应有了一定的提升,导通电阻得到了降低,消除了JFET效应,栅极密度可以按需求增加。并且,第四代继续继承了第三代的集电极P+implant技术,引入了PT技术作为场终止层,提高了耐压能力。英飞凌代替西门子成为引领企业,其减薄技术当时世界第一,1200 V的时候,它的厚度可以做到120~140 um之间,600V时可以做到70 um以下。
第五代及第六代:第五代FS-IGBT和第六代的FS-Trench是在以前四次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技术措施的重新组合。第五代IGBT是第四代产品“透明集电区技术”与“电场中止技术”的结合。第六代产品与第五代产品的区别是改进了沟槽栅结构。
IGBT在电动汽车领域应用
IGBT作为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主流器件,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安全、价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GBT的电流密度、功率损耗、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动汽车的发展与IGBT模块的发展密不可分,电动汽车、充电桩及其相关设备都离不开IGBT技术的支持。电动汽车生产成本中,IGBT模块占比超过了10%,在充电桩生产成本中占比接近1/5。IGBT在电动汽车领域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 IGBT技术用来控制大功率直流/交流(DC/AC)逆变然后控制电机的运转,变流器是交流传动系统中牵引核心部件,IGBT又是牵引变流器的关键部件。
2.车载空调控制系统使用电流较小的IGBT和FRD控制小功率直流/交流(DC/AC)逆变。
3.充电桩 IGBT模块在智能充电桩中作为开关元件使用。
结语
IGBT器件在大电流密度、低损耗优化技术、高温高压技术和智能集成技术方面,均有较好的性能,在新能源汽车的功率模块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前景。但是,实现电动汽车IGBT芯片优化技术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沟槽栅精细程度、耐高温高压性、多功能集成技术等。
来源:投研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