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学毕业那年,很荣幸进了一家,同学们都很羡慕新区的合资公司。就这样,一个理工男,一不小心,入了采购行,不能自拔!
应聘的时候,面试官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后,对我还是比较满意,于是问我,“目前公司生产管理科、品质保证科和制造科都缺人,你选哪个?”。
我对企业完全没概念,选来选去,发现只有“生产管理”四个字里面有“管理”两个字,很是高大上,我心想,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多不容易啊,总得干点管理工作吧,这样说出去多有面子啊。于是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生产管理”。
入职之后,发现“管理”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我所在的生产管理科,有2匹马和3条蛇,还有仓库和包装两个现场班组。
领导属马,另一个属马的同事做IT。
三条蛇也各有重任,一个负责生产计划、另一个负责采购,还有一个是报关员,兼半个翻译。
那么,我是来做什么的呢?原来,我是来打杂的。
领导说了,那个谁,你刚来,你就统管一下吧。然后,兼做ISO体系的同事,觉得这个工作有点繁琐,就移交给我了,兼管图纸的同事觉得这个不好玩,就说“你去做吧”。
还有公司的仓库和包装班组,都成为了我的挥汗如雨“管理”舞台。
(二)
由于1998年公司成立之初,所有的零部件100%进口品,成本压力非常之大。这时候,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购,就迫在眉睫。
2000年,公司着手开始采购本地化采购,成立了总经理亲自挂帅的国产化小组,从此开启了我的采购人生。
接下来,就是散热器、钣金、绝缘片、螺丝、电阻、变压器、电线、压接端子等众零部件一起来袭,从找厂家到报价分析,样品检验,工厂监查,甚至5S指导,我成了全能战士。
这几年是我快速成长的几年,了解了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成本分析以及关键管控因素;从安排计划、到定期开会确认进展状况到最终的承认切换的采购工作流程。
就这样,大学毕业5年,我成了生产管理科的领导。
现在回忆起来,很感谢把两项工作移交给我的同事。做ISO文件,让我有机会了解公司的整体流程,培养了我的大局观;做图纸管理,让我有机会接触公司为数不多的技术信息和学习利用日语的机会,这也为后续职位提升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印证了那句老话,每一段经历都是有价值的。
(三)
2005年,公司筹备成立技术部门,基于我对图纸的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日语,我成了技术部的元老,原本以为从此转行,开始自己心心念念的技术工作,不成想,公司开始生产战略转移,把原本在日本生产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
这项新品导入工作,也成为了新成立的技术部门的工作重点,工作内容与采购息息相关,制定新品导入流程、图纸消化吸收并在国内寻找供应商,成了我的新舞台,也使我在毕业7年后,成为一家日本独资企业的技术部长,虽然我几乎不懂所谓的技术。
2007年下半年,为了能在技术上有所长进,公司派我去了日本研发去学习,我想,这是要开始做技术了吧。现实往往是出人意料,因为新开发的产品需要在中国进行量产,我在日本研修的工作,也转化成如何把新品在中国落地的内容,还是做我最擅长的老本行。
从日本回来不久,2008年下半年,公司开始导入需要做订单设计的产品,我想,终于可以专心做技术了吧。
我结合日本的设计要求,花了两年时间构建了一套设计体制,ISO9000体系上,追加7.3条款,培养了两个得力助手,分别管理原来的产品和新的产品业务,我可以稳坐中军帐了吗?
然而,答案是否定的。
(四)
2014年,公司划分了一部分产品和国企合资,我也转过来做采购以外的设计、制造和品保三个部门的管理工作,我似乎转型成功,不再和采购有任何瓜葛。
不曾想,由于新公司的低价格销售战略,产品成本压力大剧增,公司的应对策略是成立降本小组,我又鬼使神差的成了这里的Leader。负责协调母公司、销售公司、工厂的降本工作,召开定例会议,跟踪各相关项目的进度,于是乎,我又回到了“采购”。
不满足于现状的我,在2013年开始准备MBA入学考试,并顺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MBA。
2014年9月开始,我开始了周末跑苏州的学习生活,这也是大学毕业后,我再次走进教室,圆了大学之初就构筑的“硕士梦”的同时,也用采购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继续着自己的采购生涯。
这就是我,一个理工男,一个不算精彩却有些奇葩的20余年采购人生!
作者:盖立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宫迅伟采购频道(ID:gxw97558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