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渴望复制互联网的疯狂


    对市场需求的忽视和无法充分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无疑是整个机器人行业最大的“软肋”。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与投融资专题论坛上,北京亦庄国际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雪峰话锋犀利:“机器人从业者要把硬件和软件融合在一起,变成生意,投资人才能投资。但现在创业者长期存在幻觉,认为只要能够融资,把估值做起来就行,不在乎是否赚钱;而投资人也存在幻觉,认为投资越大越好,大家挤在一起就不会死。”但抱团显然并非有效的“护身符”,他以协作机器人公司Rethink为例说,Rethink的技术虽然最先进,但最终还是破产了,就是因为产品没有应用场景。
    记者注意到,论坛上专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场景”。普洛斯公司关注物流领域的技术应用,公司副总裁邱宝军表示,投资部门面临的难点是商业物流需要协同,但单个产品难以适应应用场景。“我们看到很多技术不错的公司,但商业场景应用开发不是很好,投资部门希望和运营、科技部门合作,将一些商业应用场景提供给那些技术服务公司,让他们实现商业化应用。”他说。
    其实技术开发公司在应用场景上存在不足也有客观原因,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陈志宇就表示,创业者面临的挑战是小的商业场景因为没有规模化而付不起钱,而大的商业场景客户部门又很多,让创业者无从下手,且大公司工作流程复杂费时,创新企业还未盈利就被拖垮了,这样的结果是他们“既想切入大的商业场景,却又不敢触碰”。他认为,机器人的商业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一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都很美好,但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许多“坑”。
    峰谷资本总经理李波表示,作为投资人,很关心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希望走出试验室的产品更具备商业化的可能性,但现实中这点做得“非常不好”。“想进入市场寻找合适场景的技术公司,多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和小规模试验,想敲开大规模现实场景应用的门其实很难。”李波分析认为,“一批产品或团队之所以闭门造车,是受了前几年互联网大潮疯狂融资和估值快速上涨的影响,很多人幻想机器人领域的增长会和互联网一样。”
    李波对此毫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从投资的角度看,想实现疯狂融资和市值猛涨的难度很大,因为不同于服务于C端用户的互联网产业,如果机器人的客户不能像C端用户那样出现指数级的增长,那么其市场规模也不会出现指数级的增长。因此机器人创业公司对企业估值的预期还是更理性些为好,不要白日做梦,机器人及服务的价值是创造价值,而不是制造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