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把国资委、工信部、中国铁塔董事长刘爱力以及三大运营商的高管拉到了一起做客交流。
  在交流之中,铁塔公司董事长刘爱力提到铁塔公司的成立降低了三大运营商的建网成本。主持人当场与三大运营商的在场高管进行确认。
  而有趣的一幕发生了,三大运营商老总们的集体沉默,露出谜之微笑。运营商赤裸裸的打脸成为了网友们的笑点。
  而事实上,部分运营商在公开披露的财报中已经隐晦的指责了铁塔公司费用高昂的情况。而运营商的基层员工更是怨声载道。
  铁塔公司当年创立的时候,被认为是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的举措,为何运营到今天反而提升了运营商的成本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理想完美的设计

  铁塔公司成立的时候是很做了一番思考的。在铁塔公司成立的时候,三家运营商的存量铁塔资源是不均衡的,中国移动在存量铁塔上已经占到了60%左右。如果按照入资越多占股越大的方式,中国移动就会便成为绝对的大股东。中国移动本来的铁塔就多,如果又当绝对的大股东,那中国铁塔就变成中国移动控股的子公司,联通和电信不会同意。
  因此,最终中国铁塔股权上,移动占40%,联通和电信各占30%,不管铁塔多和少,其他都用现金来补齐。在管理体制上,由股东派出董事,按照市场化的机制来管理。这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移动的利益,避免了移动一家独大
  同时,工信部考虑中国铁塔的特殊性是在于它的出资人和它的客户相同,这让中国铁塔能够尽心尽力服务好自己客户。
  而成立铁塔公司最大的益处在于避免重复建设,通过铁塔共用,以前一个区域要有三座铁塔,现在有一座就可以了。
  理论上这样可以降低运营商的成本,三合一嘛,降低三分之二的成本,所以看上去很美。
  同时,因为建设独家垄断,在和物业等部门谈判的时候,铁塔的姿态可以高一些,或者你的小区没有手机信号,或者你不能开高价让我进来。
  理论上,这种对外垄断也能降低成本。
  因为铁塔的控股权是三家运营商,所以制度设计者认为自己服务自己不会出大问题。
  二、垄断的双刃剑

  因为理论上完美,还能做三家运营商的甲方,所以铁塔公司成立在三大运营商中招人的时候很顺利。
  但是,等到铁塔公司真正运行起来,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铁塔公司是三家出资当股东,但是当一个经济实体成立后,就必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三家运营商当股东不假,但是三家运营商不直接给发工资啊。铁塔公司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利润。
  铁塔公司2017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上市。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要想上市,自然需要满足各式各样的前提条件,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连续三年盈利。
  铁塔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除了租赁站址和第三方入股的收入,并没有其他利润来源。而所谓的充电桩项目,也仅仅停留在标准制定上,短时间内并不能变现。在2017年上市的压力下,铁塔公司必须维持相对高昂的租金标准。利用三大运营商的租金收入,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为2017年上市留下漂亮的财报。
  而且铁塔公司作为一家完全垄断的企业,内部又是半垄断老国企的人马,其效率是比价低、成本是比较高的。
  而全垄断不仅仅可以用于对外谈判,对三家运营商的谈判也是全垄断的,定价权在铁塔公司手里,服务做的如何也在铁塔公司手里。
  于是问题就来了,因为全垄断又追求财务指标,铁塔服务的价格就上来了,相比以前运营商自建或者共享,在铁塔数量可以减少的情况,运营商成本不降反升。
  于是,三大运营商的高管在CCTV面前露出谜之微笑。
  而在成本提升的同时,服务也不如人意。大量运营商的员工在内部论坛吐槽。
  对外无能,有垄断地位业务谈不下来,最后还得运营商自己解决,甚至私人公司建塔再租给运营商。
  对内服务差劲,需要建的地方建不了,需要维护的地方自己维护不了,反而再让运营商去维护。除了问题解决极慢,效率极低,运营商承担客户压力苦不堪言。
  运营商交了昂贵的租金,自己的人力成本,建站成本照旧,还要背锅。
  垄断的作用,仅仅是创造出铁塔公司这样一个的利益集团,应该省的没省下来,反而花钱多花了,运营商自然是不满意的。
  三、垄断不能让用户买单

  铁塔公司着急上市,服务做的不好,价格收的高。运营商不满意,而运营商也不是做慈善的,最后会加到电话费、网费上。
  三家铁塔垄断起来,本来是减少内耗,降低成本的,结果搞成独立的利益集团,还要上市,变成了提高成本,多养一个完全垄断的公司,这无疑是有问题的。
  天然垄断的行业是存在的,但是这种行业不应该随意定价,也不应该随意提供服务,而应有国家力量管制,提供有标准的服务,国家定价,有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否则,这种行业必然会成本持续走高,服务持续变差。而最终的成本还是会由消费者买单。
    文/maomaobear
来源:新浪创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