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比亚迪电池涨价的联系函迅速传遍业界。根据这封信,由于市场变化以及叠加的电力和生产限制,与2020年12月相比,锂电池原材料将在2021年上涨。其中,正极材料LiCoO2价格上涨200%以上,电解液价格上涨150%以上,正极材料供应持续紧张,综合成本持续上升。基于此,比亚迪从11月1日起正式上调了co8m等电池产品的单价。
第二天,继理想的交付方案之后,小鹏汽车推出了“交付后补装雷达”的新交付方案,以应对严重的核心短缺困境。但应该知道,以上是后流行病时代汽车产业链所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个喜忧参半却不知还能“喜”多久的时代
与2018年汽车市场的转折点不同,当时汽车行业谈论“寒冬论”,在今年的过去9个月,中国汽车产销超过1862万辆,同比增长7.5%。整车出口136万辆,同比增长12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215万辆,同比增长185%,市场渗透率超过10%;L2智能联网乘用车新车市场占20%。
在此背景下,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有望提前实现“至2025年新车销量渗透率20%”的中期发展目标,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超过500万辆,这一预期在业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可。
fd0f697a60564d55b4799cfb62dbabf3?from=pc.jpg

汽车市场正在改善,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转变已得到终端消费者的认可。但如上所述,与终端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相反,汽车产业链正面临诸多困难。
业内众所周知,2021年注定是全球汽车市场不平凡的一年。自去年以来,疫情导致供不应求的芯片危机。今年3月开始,日本的地震和美国的寒潮都是突然发生的雷炸大火。马来西亚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生产城市,该流行病已失去控制,这无疑使世界各地许多汽车制造商的新车生产状况恶化。
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最新研究显示,今年10月,芯片订单与交付之间的平均交付时间达到21.9周,这是该公司自2017年开始跟踪数据以来最长的一次。
99ecf045c01b4e16bb77d080f3ba470c?from=pc.jpg

体现到我国车市,是诸多供应链企业、整车企业不得不被迫减产,甚至是推出“先交付新车后补装雷达”等补救方案。对此,“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些国产替代的工作,尽可能保证产品的需求供给。”广汽长安副总经理席忠民透露。
但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大勇看来,“今年第四季度缺芯情况不会有太大改善,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中。”
与此同时,“大宗原材料的涨价,进一步压缩了整车企业的利润空间。”杨大勇进一步透露,“今年到现在因为大宗原材料涨价导致我们单车成本涨了2-3千元,挑战不小。”
可屋漏总逢连夜雨。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多地区相继推出限电方案,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称:为配合地区“能耗双控”要求,将削减电解铝、钢铁等多种原材料产能。以位于山东烟台的某头部零部件企业为例,其9月某产品计划生产1300余件,但截至9月29日实际下线不足300件。同时,位于云南的多家电池原材料企业9月产能更是大降九成。
作为汽车产业长链中的一环,更不用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的飙升,现阶段“稳供”已成为奢望。
受以上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指出,2021年9月,因国内新车因缺芯、限电减产导致终端市场新车供应不足,二手车备受追捧,售价节节攀升,且对于第四季度预期继续向好,全年预计达到1600万辆的交易规模。
在此大背景下,席忠民在谈到今年供应链采购时便感叹,“今年对所有主机厂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我们也在想各种办法应对。但今年能不能扛过这一波,保证整车价格不往上涨,现在还不能预测。”
而若当新车终端售价都“绷不住了”,这场基于终端市场需求高涨的喜悦还能持续多久?
“黑天鹅”不背供应链困境的锅,“缺芯”“少电”恐将愈演愈烈
“我们总在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一个‘芯片’就可以影响我们一年几百万辆汽车的产销。汽车供应链生态的如此脆弱,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脆弱的集中反映。”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于日前开幕的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的一句感慨。
在陈斌的预测中,今年全年我国或因缺芯减产约200万辆。可正如前文所说,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不止于这一困境,上至双碳目标、双积分,中至汽车产业电气化、智能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还有眼前的缺芯、少电、大宗商品涨价甚至是限电停产等多重压力纷至沓来,产业链上下各级企业究竟该如何自处,成为当前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所在。
2036112411544cc6b28bdbab5e45a4fb?from=pc.jpg

而面向未来,按照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200万辆。而同时,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介绍,当前传统内燃机车辆中约会用到100至200片半导体芯片,可新能源车所用芯片数量将呈5倍递增。这意味着,若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500万辆,其对于上游芯片、电池及相关原材料的需求也将翻番,“缺芯”“少电”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
值得深思的是,芯片仅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中薄弱的其中一环,电池供应方面,排除此次因限电导致产业链上多企业停工减产,疫情影响叠加地缘政治因素所导致的跨国原材料飙升等因素,我国低端电池产能过剩,但高端电池产能却严重不足是当下汽车产业“少电”的根本原因。
从一定程度来看,诸如疫情、限电等“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不过是将光彩亮丽的终端市场表戳破,让人们彻底认识到真相的残酷,且这段“残酷”也将越发刺痛产业链上下每个人。
抓住产业发展窗口期,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才是关键
基于产业痛点,自去年底开始,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2035远景目标都将打造自主可控供应链放在了重要位置。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管理处处长吴锋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汽车产业链是一次实战的压力测试,虽然汽车行业整体上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充分暴露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一些短板和弱势。他透露,当前产业变革持续加快,环境资源的约束更趋严峻,后续保持汽车产业稳定运行的压力依然很大,需要大家继续加强分析研判,认真研究应对,下一步,工信部将发挥各方协同能力,进一步发挥统筹协同,加快补短板,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罗军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到了重新审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时刻,需要利用产业格局重塑的契机,把握发展机遇。他进一步指出,未来的5-10年,将是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战略窗口期,也是汽车供应链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换道超车”的新机会,也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发展创造了后来居上的绝佳机遇。
e2734704a4cf45269d47bea817904586?from=pc.jpg

《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 技术路线图 2.0 》中所罗列的9大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图片来源:PPT截图
随着汽车行业的转型和改革,以层级支撑为主的传统供应链受到了巨大冲击,新的价值网络正在形成。产业竞争要素已经从原来的产品制造、动力性能等机械硬件的竞争转变为以“硬件+软件+服务”为主导的新元素,竞争格局开始重塑。
也就是说,补齐短板并非一人职责,在当前汽车新四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单以一家企业独统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全供应链协同,且供应链的边界不断外延,跨行业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更已成为趋势。
唯有打破行业壁垒,打开企业“围墙”,才能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和攻克难点。
以长安汽车为例,“过去主机厂与供应链企业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降本,但面向未来电气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我们更需要谈配合,谈如何协同创新。”杨大勇直言,“如果我们之间的话题一直徘徊在降本上,最后我们将是双输的结果,而非共赢的关系。”
业内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各方都非常重视整车开发,对汽车零部件核心部件开发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技术投入,严重影响我国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补短铸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供应链企业需要顺应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创业精神,才能打赢这场艰苦而持久的战争。
强链补链,时不我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窗口期,高举‘补短铸长、融合创新’,进一步推动汽车供应链转型升级,重塑汽车供应链,打造汽车供应链新生态,争取早日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助力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支持汽车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罗军民如是说。


来源:盖世汽车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