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GPS、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有的车辆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通过计算机技术,这些大量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处理,从而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以车内网(车内局域网)、车际网(车与车)和车载互联网(车与以太网连接)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讯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车、路、行人以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网络,并最终实现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驾驶等功能。
对于部分吃瓜群众而言,车联网不就是汽车能上网吗?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准确的。
几年前已经有部分厂商尝试将带3G/4G模块的车载导航或者平板电脑安装在汽车上,这个设备可以上网、更新导航信息甚至为车内提供WIFI热点等等,这些功能在技术层面上实现难度很低,但严格来说不能算作真正的车联网。
车联网的核心不仅仅是能够连接到网络,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连接网络,获取“车”与“物”在使用中所需要的数据,从而达到使工具以人们期望的方式运行的结果。
例如,在车上刷微信、看视频等不算实现了车联网,那仅仅是在车上上网,而车联网的核心功能必须与车辆状态信息、车辆控制、交通安全、交通效率等相关。
实际上,车联网(Internetof Vehicle)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它应该是为了满足与车有关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效率、安全、管理等元素而建立起的异构通信网络。
车联网的用途
车联网好像显得很高大上似的,但它到底是有什么用呢?当车联网技术普及之后,我们可能完成以下应用场景:
- 使用手机APP,远程控制汽车的空调、音响、摄像头等电器设备,让我们可以远程让车辆开启空调冷车或者通过车载摄像头观察周围的情况;
- 简易的辅助驾驶或者自动泊车可以稳定靠谱地运行,无需司机操心车辆行驶问题,解放双手;
- 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落地,彻底释放司机的驾驶时间;
- 汽车不再是单一的私人资产,而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大家无需再学车、买车,可以随意享受全自动的智能交通服务。
从技术角度看
- 第1点是通过车联网把汽车非驾驶部分的状态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端,结合手机APP的指令对汽车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 第2点是通过车联网把汽车的驾驶部分状态信息传输到服务端,服务端经过各种计算后下发指令到汽车,进行一系列的辅助驾驶和远程操作,以达到辅助驾驶甚至自动驾驶的目的;
- 第3点是比2更加高级、完备的自动驾驶服务支撑;
- 第4点已经做到汽车和各种交通基建设施都接入网络,通过服务端的自动驾驶和大数据平台的支持,达到一个全局高度智能的交通模式。
可以看出,上面所述的1~4点是车联网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递进的过程,从简单的车辆设备控制到自动驾驶,再到智能交通体系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第3、4点,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科幻,但5~10年后很有可能会变成生活的日常。就如同我们现在回想10年前,绝大部分人还在用着诺基亚的按键功能机,玩的手机游戏也就是个俄罗斯方块,而今天我们却能使用着性能比肩电脑而且价格又很低的智能手机,玩着王者荣耀和吃鸡。
说回技术层面,车联网关键技术分布在“端-管-云”三个层面:
- “端”包括汽车电子电器设备、车载操作系统与交通基础设施等;
- “管”包括4G/5G车载蜂窝通信技术、LTE-V2X等无线通信技术;
- “云”包括服务端的车辆管理、车载系统热更新服务、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多业务支持的车联网平台。
车联网总体技术路线向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演进,两条路线同步推进并走向融合。随着技术的提升,在汽车电子方面传感器功能融合集成、高性能计算芯片(GPU)以及全新人机交互成为发展方向,车载操作系统由原来的单一功能向着层次化、模块化、平台化的智能方向发展。而配套的云端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高级功能的同步发展,必然能把车联网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来源:小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