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做大以后,内部自然很容易滋生自满、骄横的情绪,以及官僚、唯上的作风,华为似乎也难以例外,尽管任正非屡屡在内部宣传“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华为的冬天”等危机思想,也时时在用“自我批评”、“炮轰华为”等管理方法,但该来的始终还是会来。
  当一个企业朝不保夕、食不裹腹时,内部往往会“同仇敌忾”。华为曾在2009年就出现过为了订单的交付,供应链进行“三大战役”的盛景。
  2009年1月,国内3G牌照正式发放,电信全业务时代真正到来,对华为来说,这是一次彻底赶超外资电信设备巨头的机会。经过了漫长痛苦的招投标,华为终于拿下:中国移动TD-SCDMA二期订单,占17%-18%的市场份额;中国电信CDMA招标北京、广州、西安等核心城市在内的大单,市场份额达到25%至26%;中国联通WCDMA订单夺得30.6%的市场份额。全公司沸腾!
  2009年3月6日,华为供应链召开了以“在战火中成长,以专业化服务保证胜利交付”为主题的“三大战役动员大会”。计划、物流、采购、订单管理部、产品管理、制造等各部门各路人马围绕如何快速、高质量的订单履行加班加点,上下一致全力保障项目所需的主设备、辅料等物质顺利、及时派送到站点。这让人想起后方火力支援前线士兵的战斗场面。
  
  
  当时是何等壮志豪情啊!
  供应链变革

  供应链的重要性对于硬件厂家来说不言而喻,任正非曾说:“供应链只有一个,关系着公司的生命,一旦出问题,就是满盘皆输。”为此,华为早在1995年就明确“用3年时间建立世界一流的生产工厂(管理一流、工艺及设备一流、建筑群体一流)”的目标,并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华为先后对ISC(集成供应链)进行了多次变革,以下8张图能基本反映变革的全貌。
  1、华为ISC组织结构图
  
  2 、华为ISC流程
  
  3、华为ISC订单与计划体系
  
  4、华为ISC采购与认证体系组织架构
  
  5、华为ISC采购策略:集中认证、分散采购、细分采购策略
  
  6、 华为ISC库存管理:加强库存控制,提高库存收益
  
  7、从1999年-2008年华为ISC历程
  
  8、华为ISC变革前后对比
  
  打造钢铁供应链

  即便如此,华为供应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015年上半年,Mate7销量很快突破500万台,但供不应求,其暴露出来的是,供应链支撑力度和计划反应不够迅速。余承东有亲自点出这个问题。
  蓝血研究在2016年9月5日刊发了任正非《在全球仓库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对供应链提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要求,如:供应链要满足一线呼唤炮火的需求;供应变革要端到端实现,各个环节都要做到最好;供应链的进步需要从ATP能力可视、资源可视、运输状态、库存状况可视开始;要反思不能一次性发准货在业务模式方面的原因;解决“五个1”强调周期、效率与仓库会议强调成本的矛盾。
  也曾有外部专业人士批评华为的供应链仍然是小供应链,没有真正实现与企业战略、投资决策、品牌营销等紧密结合、采购销售协同的大供应链。
  为此,任正非在7月的市场年中大会上,先提出了警告:“我们公司供应链只有一条,不能垮掉,垮了公司就无法连续运行”,然后明确要求供应链要更加开放和主动,主动延伸到产品设计和项目运作中去,设立“供应场景师”,组成专家团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管理不确定性工作上,打造一条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供应链。
    来源:头条号/蓝血资本